企业文化
您所在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燕赵楷模”事迹节选
时间:2024-05-02 15:41:00点击量:

1.“燕赵楷模”赵玉英

赵玉英1971年1月出生,1994年7月入伍。下部队、上哨所、进老区,她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活跃在服务军民最前线,兢兢业业医治患者,每年完成冠脉介入手术400余台,业余时间通过微信群为患者答疑解惑,被称为“永不下线的人民军医”。她恪守军人职责,秉持医生操守,发挥共产党员先锋作用,知难而进、知险而上,出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充分彰显了医者无界、大爱无疆的高尚风范。2009年,她和战友一起走出国门,参加“和平天使—2009”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深入当地村落义诊,零距离接触“埃博拉”,被称为“东方白求恩”。2017年,她瞒着刚做完手术的86岁老母亲,积极参加阅兵保障工作,其间首推了“主动保障法”。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在火神山医院坚持战斗89天,其间救治了166人,用大爱感动了无数国人。同时,她还以学术带技术,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5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荣立三等功3次,以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

2.“燕赵楷模”曲宪忠

曲宪忠是我省著名的果树专家、正高级林业工程师,曾任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巡视员等职务。

2013年1月,曲宪忠受聘为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他十年如一日,每年在威县工作300多天,手把手向当地干部群众传授林果技术,建立了高素质梨产业人才队伍,打造了“威梨”品牌,把威县十万亩沙荒地变成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聚宝盆”,使威县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梨果生产出口基地”。2023年1月,曲宪忠因病逝世。  

3.“燕赵楷模” 崔献民

在到魏县工作之前,崔献民是建行邯郸分行的一名业务骨干。2019年,建行邯郸分行发出了本部员工下基层、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号召。53岁的崔献民积极响应党委号召,主动报名,带着推动魏县乡村振兴的梦想去了魏县支行,从此开始了他的异地奋斗之旅。

崔献民深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金融惠农是关键因素。于是,他不辞劳苦,在金融惠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制订计划到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从下乡调研到入户走访,每个环节都有他的身影。

崔献民的妻子说,自从踏上新的岗位,年过半百的他工作热情非常高。“到魏县支行后,他感觉新工作特别适合他,回到家里常常电话不断,非常忙,但做得特别开心,到家都一直和我说工作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崔献民的大力推动下,4月13日,建行邯郸分行与魏县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机构业务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这次“破冰”之约,为促进魏县经济发展开创了崭新局面,也为魏县乡村振兴事业打下了扎实基础。

崔献民到魏县工作的182天里,写下了112页工作日志,其中有关乡村振兴的有52处,他时时刻刻都把乡村振兴放在心里。在魏县工作了180多天,建立了500多个“裕农通”服务点。广大农户通过“裕农通”APP、足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金融便民服务。

在崔献民的努力和带动下,“裕农通”平台在魏县快速推广,魏县也成为全省建行乡村振兴标杆县,为全省建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先进经验。

截至2021年3月底,全省建行的“裕农通”金融服务点已经实现了对河北省4.9万个村庄的全覆盖,5300多个“裕农通”触摸大屏布放到了村委会里面,方便农户随时使用,该行发放的涉农贷款已经达到1305亿元。

4. 燕赵楷模邓小岚

邓小岚,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之女。她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

2003年清明节,退休后的邓小岚到马兰村给烈士扫墓,碰巧遇见了同样在扫墓的一群孩子,意外地发现马兰村的小孩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唱国歌,还有些跑调,自此邓小岚便坚定了扎根马兰村的决心。

邓小岚说:“马兰村的孩子们没体会过音乐的乐趣,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孤独的,也是苍白的。我想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被哺育过的孩子也没有忘了他们,我一定要让孩子们的童年里有歌声!”

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教授音乐。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2008年10月,她带领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之后,在河北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节目录制中,也有了马兰小乐队的身影。十几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44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

18年来,邓小岚从北京往返马兰村的行程超过20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5圈;18年来,邓小岚已经协调捐赠了近500件乐器、数千册图书,培养了200多名学生。

邓小岚老师不仅义务支教,还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动员亲朋好友捐钱捐物,为孩子们盖校舍、置办乐器,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她怀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无限热爱,践行了共产党人“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承诺。

5.燕赵楷模李海明

50岁的李海明不说话的时候,自带几分威严。可面对信访群众和需要帮助的人,这张脸却始终充满温情。

五年前,刚调任信访局的李海明,面对蔚县在全市居高不下的信访率,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群众有这么多难事急事需要信访部门解决?信访干部应该怎样面对来访群众?“信访是个筐,大事小事里面装,等不得、慢不得、更错不得。”李海明始终觉得,做好信访工作,就要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在他的倡议下,“蔚县访事”应运而生。

 “蔚县访事”直播设立了“海明说事”“民生服务”“法律咨询”等栏目,每周一、三、五下午,信访局工作人员、律师、心理咨询师都要分时段与网民进行互动,李海明随时参与,并认真关注后台留言,及时回复解答。

开始,直播互动人数并不多。没想到2019年12月5日,一段全网点击量超百万的视频——“信访局长怒斥欠薪企业”,彻底将李海明变成“网红”。两分钟的视频里,群众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发脾气的信访干部。很多人评论,李海明这“一骂”,“骂”出了和群众站在一起的“同理心”。这“一骂”,也让农民工被拖欠的200万元工程款次日全部结清。李海明瞬间“圈粉无数”。

上播,李海明是网友追捧的“网红”,下播,李海明就是信访局的“一号接待员”——有人反映某小区附近垃圾堆放无人清理,第二天下午,信访局联合相关单位实地下访调查,现场协调垃圾清理,并放置了固定垃圾箱;

有人反映某村饮用水水质问题,第二天上午,信访局邀请水质检测公司实地检测。为让群众放心,不久后,李海明又挨户上门,亲口尝水;

有人反映某小区楼房地基下陷,信访局马上会同住建局下访,现场督促施工单位尽快处理。

有人劝李海明不要这么“高调”,他却说,信访工作没什么遮遮掩掩的,把法弄通了、把理讲明了、把情加深了、把事办好了,信访就能晒在阳光下!

几年来,“蔚县访事”累计接待群众4000多人次、协调推动解决信访复杂疑难案件3000多件,其中5年以上信访积案41件,网上解答政策法律咨询2.5万多人次、调处矛盾纠纷1200多件。

6. 燕赵楷模刘亚斌

刘亚斌,生前任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网安大队三级警长。2022年5月7日,突发疾病不幸牺牲,年仅42岁。

做警察,刘亚斌并非科班出身。他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曾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三年教师。后来,他通过河北省招录国家公务员(人民警察)考试,进入运河公安分局。

“有些书生气,不像个警察”,这是同事们对刘亚斌的第一印象。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之后的从警生涯中,无论面对什么危急情况,刘亚斌总是第一个冲上去,用赤胆忠心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从警之初,刘亚斌的主要任务是“反扒”。经常接到钱包失窃的报警,受害人有本地的居民,也有来此求医的病人,有人医院还没有进去,手里的救命钱就被偷走了,受害人无助流泪的模样深深刺痛了刘亚斌的心。

从那时开始,刘亚斌上班处理日常工作,下班后就去人群密集、盗窃高发的地区寻找行窃的小偷。公交站台、医院走廊、小吃门店……他的足迹遍布辖区内大大小小的场所,严厉打击了街面的盗窃犯罪。

除了扒窃案件,刘亚斌也曾多次侦办大案、要案,时常面对危险,却始终冲锋在前。2013年,沧州某商厦发现了一枚绑着汽油桶的炸弹。刘亚斌和同事用防爆毯裹着炸弹将其从商场搬到了皮卡车上,迅速驾车将其向安全地带转运。汽车行驶到半路上,炸弹“轰”一声就爆炸了,防爆毯直接被炸开一个大洞。

“我是警察,关键时刻,必须上!”刘亚斌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随着信息化程度提升,各种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刘亚斌潜心研究信息化破案理论,积极探索信息化破案新手段,牵头研发推出多项网上作战、信息化破案技战法。他入选了“河北省刑侦‘信息战’专家人才库”“全省反电诈专家人才库”,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刑侦情报研判能手”。

在刘亚斌牺牲后,同事们在他的文件柜里翻出了20余个厚厚的笔记本,都为办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警16年来,刘亚斌从“白面书生”成长为一名网上作战、信息化破案能手。他累计参与破获各类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00余名。

7. 燕赵楷模石炳启 

在河间,有位家喻户晓的“大校村官”,他扎根农村五年来,带领全村老少,把一个“后进村”变成了“模范村”,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就是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

65岁的石炳启从军38年,是副师级大校军官。为了改变家乡环境脏乱、人心涣散的局面,2018年2月,他放弃了安逸的退休生活,回村走马上任,当了一名“村官”。

石炳启上任后,拿出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抓党建工作,树村规民约,并梳理出村子急需解决的三大问题:道路积水、乱倒垃圾、私搭乱建。

经过测算,排水道需要修100多米,工程造价13万,村里没钱,咋办?他大手一挥说:“钱我出,活儿咱自己干。”最后一算账,只花了5万多,用了20天,就把困扰大庄村及周边几个村子的“老大难”解决了。

石炳启一鼓作气,接着解决村里的垃圾问题。他组织人们一车一车地清垃圾,建起固定的垃圾点。村民乱扔垃圾的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石炳启就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地转,看见乱扔垃圾的就批评。慢慢地,人们养成了定点存放垃圾的好习惯。

后来,在石炳启的带领下,村里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变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废弃的坑塘变成了美丽的池塘,闲置土地和荒废地变成了青年林、花园、游园,和以前相比,人居环境那可是天壤之别。

环境美了,产业也得搞起来。大庄村是个农业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种植蔬菜和苗木。2019年,石炳启和村干部多渠道筹资350万元,建起了大庄农产品展示中心,联合北京中科院成立了种子示范基地,还带着村民种大棚、种苗木,一起发家致富。

短短几年,大庄村焕然一新,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石炳启这位“领头雁”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燕赵楷模”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影响下,河间市积极选拔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200多名“兵支书”成为基层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8. 燕赵楷模赵玉英

从医29年,义诊上万次;休假期间,数十次挽救路人的生命;建立了6个“医患交流群”,随时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被称为永不下“线”的大爱军医……她,就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燕赵楷模”赵玉英。

从医29年,万无一失的背后是精湛的医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张阿姨一家来说,赵玉英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张阿姨的老伴孙大爷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多年,心绞痛1年。之前曾就诊多家医院,因肾功能衰竭、各项指标很差,家人和医生都没有下决心做介入治疗。

春节前,孙大爷的病情加重,在和平医院肾脏科做透析治疗时,他的主治医生联系了赵玉英,她接过了这块“烫手山芋”。当孙大爷的肾脏指标通过透析好转时,赵玉英决定抓住时机立即手术。有人觉得她太冒险了,可能会给自己找麻烦,替她捏了一把汗。赵玉英没有犹豫,更没有考虑自己。她仔细操作,成功植入支架。手术结束后,看到孙大爷的各项指标正常后赵玉英才放心地离开。她说:“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不能随便放弃,更不能因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

“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曾经那个13岁女孩在课本上学到的白求恩精神,现如今已化为行动。每年,赵玉英都跟随白求恩医疗队进深山、入农户开展义诊巡诊,普及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足迹遍布2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惠及群众近万人,成为了群众交口称赞的“白求恩式好医生”。

9. 燕赵楷模侯桂森

12月18日,省委宣传部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发布了乡村振兴模范侯桂森同志先进事迹,并授予他“燕赵楷模”称号。

侯桂森原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从事研究和教学30余年,退休后受邀到阜平县领衔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他提出了食用菌产业“六位一体”“六统一分”的发展模式,把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引入阜平,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创立发展新模式、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使食用菌产业覆盖了全县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直接带动1.5万户山区群众增收,食用菌产业也成了阜平县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侯桂森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李保国式科技扶贫突出贡献者”等称号。

“一年300多天扎根在阜平,常常凌晨五点半就起床,在田间地头给乡亲们答疑解惑”“不像是一位专家学者,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谈到侯桂森的务实和敬业,现场的几位受访者感慨万千。侯桂森表示:“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员,探索食用菌产业化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更多的农民增产致富。”

一段段真实细腻的故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发布现场,通过现场访谈、视频短片等形式,生动展示了侯桂森扎根太行山区,用“金蘑菇”点亮百姓致富路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真抓实干、科技兴农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