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挺起装备制造业坚实脊梁
讲述人: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数控铣工、特级技师 董礼涛
1986年初中毕业后,我进入了哈尔滨汽轮机厂技工学校。三年后毕业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铣工。当时,虽然每天的工作很辛苦,但在我心中却慢慢升腾起一股信念:一定要精益求精,做这个行当里的状元。为此,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找来专业书籍仔细研读。上班的时候,我会早早来到车间,围着机床边干边琢磨。凭着这股劲儿,我的技艺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首个以我个人名字命名的“董礼涛——汽轮机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在公司推广。2009年,公司派我赴德国学习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操作技术。后来,我根据在德国学习期间掌握的新机床特点,自行设计了成套系列化夹具,创造性地制定独特加工方案。必须自立自强,挺起装备制造业的脊梁,经过这件事,我的内心更加坚定。2010年,一项重任落到了我的肩上,那就是国家西气东输长输管道燃气增压设备国产化重要部件的生产攻关。以前这些设备都依赖进口,而且维护费用十分昂贵。这种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制造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中国人手里。我每天扑在车间里十几个小时,经过数月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整套增压设备重要部件的国产化。经过多年苦心钻研,我已有120余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中。2013年,“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启用。11年来,取得了国家专利40余项,推广创新成果245项,命名操作法3项,创造了巨大效益。30年来,从一线工人到技能专家,从攻克技术瓶颈到步入行业领先水平,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今后,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认真做好每项工作,在制造强国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2.擦亮高端装备新名片
讲述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张帅坤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盾构机行业,从事设备的使用和监管工作。当时国内施工所用的盾构机全部依靠进口,成本昂贵且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容易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以及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必须做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这样的信念在我心底生根发芽。2010年,我加入了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此,我和团队一起从零开始,边摸索边学习,走上了自主研发盾构机之路。2016年9月29日,我和团队研发的国产首台高铁大直径盾构机“望京号”、国产首台铁路双线超大直径盾构机“中原一号”同时下线,结束了大直径盾构机施工领域“洋盾构”的垄断局面。“望京号”开挖直径10.87米,用于京沈客专京冀段望京隧道施工,连续掘进3168米,下穿重要建筑物时地面沉降仅0.68毫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原一号”开挖直径12.81米,用于豫机城际铁路施工,仓内机器人、开挖仓气压掘进新技术的应用,确保设备一次性连续高效掘进3800米,有效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此后,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动超大直径盾构机零部件国产化率从最初的6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并带动上下游企业累计实现配套产值50亿元以上。这些年,我们团队研制的国产盾构机,不但占据了国内40%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今后,我和团队将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填补行业空白,攻破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在世界舞台上擦亮更多中国高端装备新名片。
3.在精雕细琢中追求极致
讲述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 崔兴国
1991年,我进入东方电机,从事水轮机装配工作。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技术创新,永无止境。2019年1月2日,我和团队奔赴白鹤滩工地,开展世界首台百万千瓦巨型机组转轮静平衡工作。白鹤滩转轮设计标准残余不平衡力矩为183千克·米,我和团队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转轮粗平衡、装焊打磨和精平衡工作,最终转轮残余不平衡力矩只有21千克·米。正当大家松一口气时,一个近似苛刻的新要求摆在了我们面前:能否实现首台转轮“零残余”的终极目标?什么是“零残余”?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时,转轮不平衡力矩越大,高速转动时的摆动就越大。通过叶片自身的精密装配,将不平衡力矩压缩到最小,实现不平衡力矩为零。但是,“零残余”是静平衡的一个理论存在值,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经过仔细讨论,我和团队决定拼一把。当时,为了消除风吹对平衡的微影响,我们甚至把厂房的大门和窗户都关闭了,然后对平衡底座重新进行近乎苛刻的零偏差水平调整。终于,平衡仪器显示屏上的“两通道”数据变为0∶0。成功了!那一刻,我和团队成员兴奋得跳了起来。扎根水电一线30多年,我和团队先后攻克抽水蓄能机组核心部件球阀金属密封渗漏行业难题,实现了球阀零渗漏的常态化;开展了导水机构同心度偏差等22个创新攻关项目,获得专利授权62项;创造了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白鹤滩转轮平衡的零配重,让设备运行更加平稳。我还记得刚进厂时,一位姓徐的老师傅经常对我说,要趁着年轻,不懂时多学多问。如今,我也常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交流,要珍惜眼前时光,不断学习知识、完善技能。只有凭着专注和坚守,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极致,才能在产品的精雕细琢中实现对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4.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讲述人: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工、特级技师 潘从明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2009年,我依托自己总结的“颜色判断法”,带领团队开始进行铂族贵金属精炼工艺的革新。经过1200多个日夜和近万次实验,我和团队最终研发了以“精确分离”“深度除杂”“快速提取”为核心的“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解决了沿用38年的传统工艺原料适应性差、资源利用率低、清洁环保性不高等问题。这一创新成果将铂钯产能由400公斤/年提升至4500公斤/年以上。
回忆起实验研发阶段,当时我选出60多种化学性质符合的试剂,在不同温度、酸度、浓度等参数条件下逐一验证。每天下班后,我就一项一项做实验,排除掉一种试剂往往需要一个多月,大量的实验做下来,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灵感。经过反复论证,一种从没有用于贵金属提纯工艺的试剂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分离效果,突破了技术瓶颈。以此为支撑,我们集团新建了一套更为高效的贵金属一、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生产线,将铂族贵金属年产量提升到了8000公斤以上,目前已达10000公斤以上。
这些年,我常常在思索,国内大量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催化剂等已面临报废高峰期,各类废旧物品中的贵金属就是一座座有待开掘的“城市矿山”。我和我的团队要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加适用于二次资源中贵金属绿色高效提取的新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5.矢志攀登人工智能新高峰
讲述人: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彭菲
上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很多跨领域学科的知识,比如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那时候起,我就对人工智能算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没想到,在2010年工作后,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此前,汉王推出了全球首款嵌入式人脸识别产品——人脸通,但当时市场上人脸识别产品都采用国外的芯片处理器,导致产品售价居高不下,都在万元级。而我接到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人脸识别算法匹配国产芯片,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所用。
一开始,我带领团队信心满满地投入这项适配工作,但现实却给我们泼下一盆冷水:将最初的人脸识别算法移植到国产芯片后,产品不仅识别速度很慢,而且无法准确识别。经过几个月数十次的算法迭代和无数次的反复测试,我们将人脸识别算法提速近10倍,在国产芯片上的运行速度和准确度也大幅提升。同时,嵌入式人脸识别产品的价格从万元级降低到千元级,能够更好地实现大规模应用.
多年来,我深深感到,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技术,只有在不同的场景中落地,才能在不同的行业创造新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算法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解锁更多场景。当前,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破解我国在前沿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话语权显得十分重要。
下一步,我和团队将在大模型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上继续发力,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落地新场景、新应用,矢志攀登人工智能新高峰。
6.手中焊枪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讲述人: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李万君
自1987年参加工作,手里握住的焊枪,就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这些年来,我已经不记得用它焊接了多少部件,也不记得因为它而擦拭了多少滴汗水。焊枪的重量虽轻,却能产出优秀的创新成果。
创新,是自立自强的支撑。
我始终记得2015年7月17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考察了两家装备制造企业。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现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倍感振奋,并下定决心,一定要用手中焊枪,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那一年,我所在的中车长客开始试制生产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的空间曲线焊缝,必须以零缺陷通过100%射线探伤检查。为此,我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打磨、测试,总结出“一枪三焊”操作法,攻克了焊接空间狭小、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射线探伤难以合格的难题。
之后,我带领团队再接再厉,于2020年完成世界首个钛合金高铁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我国高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我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新型动车组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新一代动车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年,我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和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高铁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尽管感到很自豪,但更多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肩上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为此,我常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说,要爱惜手里的焊枪,把它当作画家手里的画笔,始终以绘制艺术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焊接,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高铁跑得更快更稳。
如今,我和团队正在研究新材料转向架的焊接工艺,如果成功,转向架的重量将大大减轻。
我坚信,只要将手里的焊枪运用得当,一定可以攀登技术高峰,“焊”卫我们的初心,践行我们的使命。
7.心无旁骛钻研更多一流技能
讲述人: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下属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 竺士杰
我所在的浙江宁波舟山港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当前,我们正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不懈奋斗,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还记得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港口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你们是一支非常硬核的突击力量。”总书记的话语让我们倍感振奋、充满力量。
桥吊是码头上最大最高的机械设备,20多年来,我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重达千吨的桥吊,抓起庞大的集装箱,然后准确放在指定位置,误差不超过2厘米。别看只是简单的一抓一放,在49米高的驾驶室透过玻璃向下看,地面上的集装箱就像一个个火柴盒,集装箱上的4个锁孔就像针眼一样小,我要做的就是在高空“穿针引线”。
人工智能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强力引擎。近年来,随着码头设备智能化改造,我和团队研发了一套岸桥远控模拟系统,可以让更多集装箱岸桥司机上手远控操作。同时,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也升级到4.0版本,能够系统讲解远控操作司机需掌握的GP屏幕交互操作流程等内容。
我还记得,总书记叮嘱我要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这些年,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牵头打造了“金牌导师”团队,依托“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培养了一批以全国技术能手领衔的高技能人才,诞生了17名劳模工匠。我担任宁波舟山港集团教培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讲师、高级考评员、裁判员期间,先后培训桥吊司机3000余人次。
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今后,我会继续心无旁骛钻研更多一流技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贡献更大力量。
8.千锤百炼“锻造”更多国之重器
讲述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 刘伯鸣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想我会选择“锻造”。我自1990年来到中国一重工作,已锻造了数以万计的锻件产品,它们中不少成为很多国之重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总是在热浪滚滚的车间里挥汗如雨的我,也锻造了这样的信念——唯有千锤百炼,方能淬火成钢。
我还记得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考察了两家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水压锻造车间,总书记详细了解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世界级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运行情况。作为水压机的操作者,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我和团队所锻造的核电产品。
总书记说,“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
这些年,我把总书记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怎么才能做到“靠自己”?就是要千锤百炼,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几年来,我带领团队先后攻克百余项重大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国内行业空白60余项,出色完成三代核电关键部件等45项超大、超难核电产品锻造任务,打破了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不久前,我带领团队成功锻造出“世界最大”的500MW等级低碳马氏体不锈钢转轮体轮毂,将用于西藏首座装机超百万千瓦水电站项目——扎拉水电站建设。水轮机转轮轮毂锻件研究,突破了多项热加工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所需关键核心部件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异形加氢筒体锻件”,标志着中国石化装备极限制造能力再次领跑世界;我们完成了全球首台3037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再次刷新了世界锻焊加氢反应器的制造极限纪录……我常常对团队的年轻人说,作为一重人,就要始终肩负起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的使命,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今后,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攻坚克难,“锻造”出更多国之重器,为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不断攀登新高峰、作出新贡献!
9.义不容辞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讲述人: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 郑志明
今年初,我受邀参加了一场职业教育发展交流会。当时在会场,有一位职业院校的老师问我:“郑师傅,听说很多国外汽车制造商会研究咱们集团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是真的吗?”我笑着回答说:“是真的。过去我们靠着研究外国汽车零件‘过河’,现在,我们有一支大胆创新、勇于钻研的人才队伍,领衔研发的新能源电驱桥,被国外厂家竞相拆解和研究。”
这些年,我带领团队突破了一项项汽车装备制造难题,我有一个体会:能否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人越多力量越大。
我时时想起2022年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二十大报告。这一天,我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0年来培养近1500名高级技能人才、参与完成近千项自主创新项目成果的情况。我现在既是一名钳工特级技师,又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工资采用年薪制,已达到公司中层领导水平。总书记听完很高兴。
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
这些年,我把总书记的话语牢牢记在心中,下决心带出更多技能人才。工作之余,我常常走进企业和学校,讲述自己劳动奋斗的故事。我深深感到,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培养出200多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
今年,我和团队打算向“汽车整车零部件轻量化改造”发起冲刺,这就意味着要设计研发新能源核心产品生产线、提高新能源汽车精密加工水平……为此,我常常和团队的年轻人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水平人才。想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咱们要干的事情多着哩!
如今,全社会都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样的氛围太好了。我相信,只要跟着总书记、跟着党中央,我们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舞台一定会越来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10.凝神屏息“复活”更多中华文物
讲述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室主任 郭汉中
我生长在三星堆遗址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有40多年,至今大概修复了6000余件文物。这40多年里,每当看到一件件曾经带着土屑的残片,最终在自己的手里还原成一件件完整的头像、面具、铜尊,我会感到,能够用一辈子干好文物修复这一件事,真值!
如今,步入三星堆博物馆,可以看到“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也可以看到青铜鸟足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更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聚成气势恢宏的“方阵”……很多游客都感叹,仿佛来到了梦幻世界。
但要知道,这些文物出土时可不是现在陈列的样子。比如有的断成了好几部分,甚至部分严重氧化;有的碎成了好几百块,根本看不出原貌。我们做文物修复的,就是要在每一块碎片上仔细寻找线索,并且严格按照原始痕迹把碎片拼接起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思绪不禁回到2023年7月26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我向总书记讲述一个神坛底座的修复过程: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
“很复杂啊!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至少得一年。”我答道。
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
“这个工作不容易!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总书记语含深情。
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文物修复者的心中。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数量大、种类多。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需要细致探究它想告诉你的信息。唯有读懂它们,方能理解古代之中国,方能创造未来之中国。
这些年,文物修复领域的变化让我感触很深。过去,我们可谓是方法手段“一穷二白”,现在则采用了很多新科技:比如给文物拍X光、照CT,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仿品等,再配合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
如今,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的全面结束,我们已经把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作为今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此,我常常和团队的年轻人讲,做文物修复,就是要学会和文物“交流”,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充分彰显我们的文化底蕴,讲好中国故事。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物修复者,我将时刻秉持工匠精神,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再加上“凝神屏息”的细致耐心,将更多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展现给更多人。